初夏的襄阳古城,镜头如林,光影如织。当来自全国四百余位银发摄影家齐聚汉水之滨,当一千一百幅佳作汇聚成壮阔的艺术星河,一场令中国摄影界瞩目的盛典在2025年5月28日盛大启幕。第四届中国老摄影家协会摄影展的璀璨帷幕背后,一位与白血病顽强抗争六载的生命勇士,正以钢铁之躯托举着千钧重任——陶宜军,中国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影展活动“总前指”,用生命的光热点燃了这场光影盛宴。
从一纸一框的精雕细琢,到八方宾客的暖心安顿;从开幕盛典的恢弘调度,到采风路途的巧妙铺陈 陶宜军的足迹踏遍了摄影展繁重筹备的每一寸光阴。身体的疲惫与精力的透支未能让他的镜头失焦,凌晨三点的灯光下,他反复推敲布展方案;古城的阡陌间,他实地踏勘最优路线。同事们含泪见证:“陶主任每日接打电话超过两百个,仅住宿方案就修改了十七稿!”那些密密麻麻写在笔记本上的日程,字字浸透着一个癌症患者超越生命极限的担当——摄影于他,早已不是工作,而是毕生燃烧的信仰。
光影盛会的华彩乐章中,最动人的音符在襄阳市委老干部活动中心奏响。当中国纪实摄影奠基人、中国老摄影家协会终身名誉主席朱宪民先生,潘炳岩主席与主席团全体成员步入展厅,襄阳市老年大学摄影系十年教学成果如画卷般铺展眼前。朱宪民先生目光如炬,久久凝视,一声赞叹重若千钧:“质量高,效果好,正能量充盈,在全国老年教育中都堪称一流!”这滚烫的褒奖,是对陶宜军十年匠心耕耘最崇高的致敬。
在襄阳市老年大学礼堂,朱宪民先生不顾耄耋高龄,为八百余位代表、学员倾情开讲。他掷地有声的三句评价,如金石铿锵,在光影殿堂久久回响:
“十年教学成果展,质量一流!”
“全国性五百人盛会,组织一流!”
“摄影系师资队伍强,全国一流!”
这“三个一流”,是朱宪民先生对陶宜军焚膏继晷、以病躯擎起千钧重任的至高肯定;更是对襄阳市老年大学摄影系十年如一日构建教学体系、锤炼师资队伍的无上嘉许。潘炳岩主席亦深情赞许:“如此大规模的全国性展会,组织得如此周密,宜军同志的心血,我们全体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这赞誉背后,是陶宜军带领老年大学摄影系团队十年磨一剑铸就的“理论+实践+创作”体系——从寥寥三十人的小课堂,壮大为拥有近两千名学员的“摄影黄埔”,多次斩获全国奖项。当采风的车队驶向古城深处,当白发在镜头后飞扬,快门声中流淌的不只是艺术激情,更是生命不息的强音。学员们用镜头捕捉古城新韵、乡村振兴、社区温情,汇成一部鲜活的银发版“国家相册”,生动践行着“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时代强音。
“陶老师教会我们,镜头不仅能定格风景,更能定格生命的尊严。”一位学员感言。陶宜军拖着病躯踏遍襄阳的众多村落指导创作,自费为困难学员添置器材,——他的身影,正是“摄影快乐,快乐摄影”理念最滚烫的化身,是积极老龄观在光影征途上最坚韧的行走。
盛会落幕,余韵悠长。陶宜军立于展厅门口,目送满载而归的老摄影家们,终于展露欣慰的笑容。阳光为他镀上金边,宛如一幅逆光人像——轮廓分明,内蕴光芒。
这场光影盛典,是对一位生命强者的最高礼赞,更是中国老年摄影事业面向未来的豪迈宣言。它雄辩地证明:当热爱与使命相遇,岁月从不败勇者。朱宪民先生的话语点明了真谛:“襄阳的经验昭示,老年教育可以如此有深度、有温度、有力量。”陶宜军与他的战友们,正用镜头与生命共同书写着:只要热爱不熄,生命的光影便永不黯淡;只要追求不止,银发的征程便永远壮阔无垠!
光影无言,生命如歌。 第四届中国老摄影家协会摄影展与襄阳市老年大学摄影系十年教学成果展的光华仍在绽放。它们等待着你,去聆听那快门声中永不褪色的生命交响,去见证那银发与光影共同熔铸的——时代荣光。